19918966162

400-117-6658

公司新闻

三省光伏电价新政解析:136号文下山东、广东、广西机制细则对比

时间: 2025-01-11

/

浏览量: 1927

2025年2月,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国家能源局共同印发《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》(发改价格〔2025〕136号),标志着我国新能源产业迈入全维度市场化转型新周期。作为首批政策响应先行区,鲁、粤、桂三地率先发布地方性实施细则(征求意见稿),在"价格形成机制2.0"框架下展开差异化制度创新实践。

近年来,我国新能源发展迅猛,截至2024年底,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已超14.1亿千瓦,占全国电力总装机的40%以上。然而,随着新能源规模的扩大,原有的固定上网电价机制已难以适应市场变化,无法充分反映市场供求关系。此外,新能源开发建设成本的大幅下降以及电力市场规则的逐步完善,为全面市场化改革创造了条件。此次改革的核心是推动新能源上网电量全面进入市场,上网电价由市场交易形成。同时,通过建立新能源可持续发展价格结算机制,稳定新能源项目的收益预期。

在此背景下,山东、广东、广西三省率先响应,结合自身资源禀赋与产业特点,分别出台地方细则征求意见稿。本文聚焦分布式光伏领域,对比三省政策核心差异,解析其对投资开发、收益模式及行业格局的深远影响。

政策框架——三省核心差异速览


01山东:“存量保底+增量竞价”双轨制

存量项目(2025年5月31日前投产):

机制电价:锁定燃煤基准价0.3949元/千瓦时。

电量保障:参考外省非市场化率优化,未明确具体比例。

执行期限:按全生命周期合理利用小时数剩余时间计算。

增量项目(2025年6月1日后投产):

竞价规则:设置125%申报充足率下限,按报价从低到高排序,最高报价确定机制电价。

分布式特色:允许通过售电资质代理商参与竞价,降低中小投资者门槛。

02广东:“激进市场化+长周期保障”

存量项目:完全市场化,无单独机制电价。

增量项目:

竞价规则:集中竞价,按电量绝对值排序,最高报价统一结算,申报比例上限90%。

执行期限:分布式光伏12年,海上风电14年,稳定投资者预期。

分布式约束:需满足“可观、可测、可调、可控”(四可)技术要求,否则机制电量失效。

03广西“存量最高保障+增量严控比例”

存量分布式项目:

机制电价:0.4207元/千瓦时(广西燃煤基准价),100%电量纳入保障。

执行期限:剩余全生命周期小时数或20年(取较早者)。

增量项目:

竞价上限:0.4207元/千瓦时,比例不超过80%。

绿证处理:机制电量对应绿证划转至省级账户,由全体用户共享。


核心维度对比——分布式光伏的“生死线”


01机制电价水平

存量项目:广西>山东>广东

广西存量分布式电价0.4207元/千瓦时为三省最高,山东次之(0.3949元),广东存量无单独保障。

增量项目:广西竞价上限(0.4207元)>山东(参考上年均价)>广东(市场化出清)。

02电量保障比例

存量:广西100%全额保障>山东优化比例>广东无保障。

增量:山东(未明确,但125%充足率隐含约80%)>广西(80%)>广东(90%但扣除绿电交易量)。

03执行限期与灵活性

期限长度:广东(12年)>广西(剩余小时数/20年)>山东(剩余小时数)。

调整空间:广东允许每年调减机制电量比例,山东、广西未开放动态调整。

04绿证与市场化衔接

绿证归属:广西强制划转省级账户,山东、广东扣除绿电交易电量,避免重复收益。

市场化要求:广东分布式需参与现货市场报量报价,山东允许代理商代持,广西未明确。


政策影响——分布式光伏的“危”与“机”


01投资逻辑重构

短期抢装窗口:广西存量高保障吸引“531前”抢并网,山东增量竞价或引发价格战,广东倒逼技术升级。

长期收益分化:具备低成本优势(如广西屋顶资源优、山东代理商渠道强)的项目将胜出,高资源成本地区面临淘汰。

02运营能力升级

技术要求:广东“四可”标准迫使分布式加装监控、储能设备,向虚拟电厂聚合转型。

交易能力:山东代理商模式降低门槛,但需支付佣金;广东要求自建交易团队,中小投资者压力增大。

03商业模式创新

隔墙售电:广西明确支持分布式就近交易,山东、广东需通过市场化机制实现。

光储一体化:广东峰谷价差达4:1,配储可提升套利收益;山东需结合分时电价优化充放策略。


分布式光伏收益模型——市场化下的新逻辑


在136号文件框架下,分布式光伏的收益模型需兼顾“量、价、成本”三重变量:

01量:消纳能力决定天花板

屋顶资源潜力:2025年我国工商业屋顶潜在装机空间达2476GW,但需结合电网承载力评估(如广东要求配电网可开放容量动态发布)。

自发自用比例:新政鼓励“全部自发自用”模式,大型工商业项目需通过储能、虚拟电厂提升就地消纳能力。

02价:高电价区域优势凸显

工商业电价显著高于上网电价,自发自用模式下项目全投资IRR可达10%-15%(浙江、广东等高电价地区更优)。

绿电交易、碳排放权等衍生收益逐步纳入模型,提升项目附加值。

03成本:技术降本与风险对冲

组件价格下行(从5元/瓦降至0.7元/瓦)推动初始投资成本降低,IRR弹性扩大。

需对冲市场化带来的电价波动风险,如通过中长期合约、金融工具锁定部分收益。

未来展望:三省模式的全国启示

三省细则的出台标志着新能源电价市场化改革进入“深水区”。短期内,政策差异或将导致区域间发展不平衡,但长期来看,市场化机制将推动行业整合与技术创新。

山东路径:

"存量平滑过渡机制+增量市场化竞争体系",适用于传统能源依赖型区域,实现"安全阀效应"与"市场活性激发"的双轨协同

广东模式:

"中长期容量保障框架+技术准入梯度标准",为产业升级先行区提供制度供给样本,构建"全生命周期价值创造"的新型电力生态

广西方案:

"存量资产保障强化机制+增量开发动态配额管理",匹配新兴市场培育需求,形成"政策磁吸效应"与"资源错配防控"的平衡范式

投资策略:企业如何抢占先机?

136号文细则的落地,标志着分布式光伏从“政策红利”迈向“市场能力”时代。

三省政策差异为投资者提供了多元选择:

求稳可选广西:存量高保障适合风险厌恶型资本。

博弈可选山东:增量竞价机制考验成本控制与渠道资源。

创新可选广东:长周期保障+市场化激励适合技术领先企业。

未来,分布式光伏的核心竞争力将聚焦于“度电成本控制+市场化运营能力+商业模式创新”。

市场化浪潮下的分布式光伏投资策略

山东、广东、广西三省的136号文细则,既是地方探索新能源市场化改革的缩影,也是全国性政策落地的试验田。透过数据与规则的对比,我们不难发现,区域差异背后是资源禀赋、产业基础与政策目标的综合考量。

短期需关注地方细则窗口期(如山东2025年6月竞价、广东海上风电长周期政策),中期需强化成本控制与市场研判能力(如绿证收益测算、储能配置优化),长期需拥抱技术革命与跨区域协同(如虚拟电厂聚合、氢能耦合)。未来,随着更多省份细则的出台,新能源电价市场化改革必将迎来更广阔的图景。


上一篇: 喜讯!伟德国际官方入口绿能投建湖南至诚新材料385.56KW光储充微电网项目启动下一篇: 伟德国际官方入口绿能与中南大学开展校企交流联谊活动,共筑绿色发展新桥梁

相关文章

查看更多
QQ咨询
QQ咨询
在线咨询
在线咨询
400-117-6658
客服二维码
客服二维码
返回顶部
返回顶部